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医疗废物日产日清是这样实现的打印

发布时间:2020-03-17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每天产生的巨量医疗废物成为武汉市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图为近日,在武汉市青山区云峰公司,工作人员在对医疗废物转运箱消毒。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3月11日,记者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得知,1月20日以来,全国累计处理医疗废物14.2万吨。截至3月7日,生态环境部将全国2716家定点医院、2214座接收医疗污水的城镇污水处理厂、6093个集中隔离场所纳入医疗污水处理监管范畴。
体量如此巨大的医疗废物和污水,会不会影响到公共卫生安全?这一问题备受关注。

医疗废物处置后不再有感染性

早上6点,武汉雷神山医院的李师傅上岗,开始处理医疗废物。

“这些医疗废物是从病房收集来的,经护士长确认后再交给我们物业公司,每六小包装一大包,再装进240升的密封桶,送到外面的焚烧炉焚烧。每一步都由经办人核实数量后签字。”李师傅告诉记者。

在雷神山医院医疗废物焚烧前的暂存仓库里,紫外线24小时照射消毒。

由于此次疫情产生的医疗废物具有感染性,如果处置、管理不当,极容易造成空气、水体、土壤受到污染,甚至造成病毒二次传播,影响疫情防控大局。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危险废物管理技术部副主任郑洋介绍,医疗废物处置方式主要包括高温焚烧和非焚烧两类,非焚烧主要指高温蒸汽消毒、微波消毒和化学消毒等。

对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医疗废物处置,各地主要采取高温焚烧方式,既能保证无害化又能高效进行。

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的医疗废物都有专人到病区分类收集,用密闭车辆送到医院临时暂存处,再集中处置。

按照标准处置后的医疗废物不再具有感染性,焚烧产生的炉渣被送至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以武汉为例,目前全市每天处理医疗废物200吨左右,达到日产日清。每天处理生活垃圾6000吨左右,无害化处理率100%。

尽管在公众看来,结果呈现出来只是一组组专业数据。但这场抗疫中的医疗废物阻击战,却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过程。

数量暴涨曾一度逼近处置能力红线

疫情发展迅猛,新问题让人始料不及。

随着战“疫”的全面推进,全国的医疗废物收集量不断上升。武汉市由疫情前的每天40多吨飙升到最高时每天240多吨。

在湖北,尤其是武汉,数量巨大的医疗废物越来越逼近处理能力的红线。

疫情防控期间,属地医疗废物要求“日产日清”,基本保持12小时清理一次,最长不超过24个小时就要进行收集和处理。可是,原本预计一名患者一天产生医疗废物1.5公斤至2公斤,但实际上以火神山医院为例,高峰期一名患者每天产生8至10公斤医疗废物。

人员严重不足,设备严重超载。关键时刻国企展现担当。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启迪环境千里驰援,帮助武汉市协和江南医院(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设医疗废物处置系统。

一天完成动员组建,一天完成入汉审批,一天一晚集结完毕,一天一晚医院对接安装调试,仅仅用了四天时间就实现“点火”运营。

生态环境保护战线的普通干部、环保企业职工、环卫工人……他们不顾风险、逆向而行。

在湖北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时候,来自生态环境部直属科研单位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以及中油优艺、启迪环境、高能环境、薪火传等多家单位的医疗废物应急处置队伍,与数万名医护人员一起加入“逆行者”大军,驰援武汉、黄冈等重点城市。

医疗废物处理人员是除一线医务工作者之外,离传染源最近的群体之一。

武汉市辐射和危险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中心主任龚源告诉记者,启迪环境在得知武汉协和江南医院急需医疗废物处理设备后,主动表示愿无偿提供帮助。正值武汉冬季,寒风刺骨、阴雨连绵。该公司副总带着十几位员工,不分昼夜处理医疗废物。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180万名环卫工人90%以上在岗,其中湖北省全天作业环卫工人超过8万人。广大环卫工人除了承担日常的环卫工作,还根据需要对医疗机构、集中隔离场所和相关设施进行消毒杀菌。

疫情之初,由于物资匮乏,很多一线处置工人和基层环境监管人员是在设施设备不足、防护措施不齐的情况下,义不容辞、奋不顾身投入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阻击战的。正是这一个个不计回报默默付出的身影,让我们战胜疫情的脚步越跑越快。

经此一“疫”,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大大提升。

3月7日,湖北省医疗废物处置能力达到665.6吨/天,较1月20日前增加了2.7倍。武汉市医疗废物处置能力达到263.8吨/天,较1月20日前增加了4.3倍。

3月9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部长、部疫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干杰主持召开部党组(扩大)会议暨部疫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表示:“当前全国医疗废物处置、污水处理平稳有序,尤其是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湖北省医疗废物处理取得明显进展,武汉市近一周连续做到‘日产日清’,并且,自3月6日起不再外运处置,转运过程风险隐患得以彻底消除。”

医疗污水处理系统经受考验

医疗污水如何处理?饮用水会不会被污染?

人们期待权威部门尽快拿出切实措施消除大家的担忧。

1月27日,海南海口。中午11点,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水污染源处练湘津接到紧急任务:立即起草文件指导各地加强医疗和城镇污水监管。

从那天起到记者采访她的3月9日,她一天没休。接手任务即和另一位未离京的同事争分夺秒、挑灯夜战,与专家反复讨论,数易其稿,以至于伏案12小时后,练湘津因腰肌劳损已经无法平躺。

2月1日,练湘津接到任务后的第五天,生态环境部下发《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污水和城镇污水监管工作的通知》和《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医疗污水应急处理技术方案(试行)》,对定点医院、集中隔离场所、接收医疗污水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农村医疗污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要求。

疫情发生以来,为保证全国范围内医疗污水环境监管100%全覆盖,污水收集处理消毒100%全落实,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迅速开展工作,组织全面排查。

高效的信息流转,保证了每天处理一万余条信息后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截至3月7日,已累计统计定点医院、接收医疗污水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以及集中隔离场所数据32万余个,对前文提到的所有定点医院、接收医疗污水的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隔离场所,实现医疗污水环境监管100%全覆盖。累计排查发现无治污设施、未正常运行治污设施、末端消毒落实不到位等3类346个问题,排查出的问题已全部清零。

为解答疫情对水质的影响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参与编制《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医疗污水应急处理技术方案(试行)》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凯军。

“近20年来,随着法规标准、基础设施等的完善,城镇污水和医疗污水的处理设施,逐步达到了基本全覆盖,我国污水处理厂建设成绩显著,同时加强了运行管理的监督,按照现有规定执行即可满足当前排放要求。”王凯军说。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从医院病房防疫到医院污水处理再到接收定点医院污水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三级防护体系。

这样的三级防护体系做到了和国际接轨,抓住了医院源头消毒环节这一主要矛盾环节,形成了我国医院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体系。在这期间,做好源头消毒,切断污染源,严防扩散,最终形成了一个无缝衔接的处理体系。

生态环境部对定点医院,特别是对如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63家定点医院污水排放处理情况,每天都会进行监督性监测。

有人担心,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地方进行大规模消毒杀菌工作,会不会造成余氯过量,影响到饮用水安全?

针对饮用水源地水质,全国累计开展了14915次监测;针对公众关注的余氯,又特别开展了1901次监测。未发现受疫情防控影响水质安全的情况。

“公众不必多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应急室副主任康晓风告诉记者。

集团作战展现国家力量

“这次疫情中的医疗废物处置指挥体系统一高效,各方力量迅速集结,处置标准清晰可操作、技术保障及时到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说。

迅速完成顶层制度设计、多方接力驰援湖北、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推动了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平稳有序高效。

1月20日,还处于抗疫阻击战初期,生态环境部就组建了疫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一名副部长直接负责,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部署实施全国疫情期间医疗废物的处置工作。

在生态环境部、卫健委等部委出台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文件后,地方政府紧随其后。

湖北于1月22日率先印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对重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运输环节及集中处置单位加强安全防护和统筹协调工作。

随后陕西、江苏、四川等地也根据中央文件的指示印发了具体的新冠肺炎疫情医疗废物相关的处置通知或规章。提供技术支持,明确处置标准。

“居民废弃口罩收集后怎么处理”、“我们处置疫情医疗废物有风险吗”……生态环境部固体司组织固管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建立“新冠肺炎疫情固体废物应急处置与管理技术在线专家支持系统”,组织上百位专家,义务为前方提供在线支持,已解答问题几百个。

从1月21日起,生态环境部先后制定印发系列通知、指南,从组织保障和技术要求上为全国疫情期间的医疗废物处置提出部署和指导。建立联动机制,实行每日一报;印发试行新冠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实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监测方案。

疫情发生后,生态环境部第一时间安排驻地在武汉市的派出机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组成指导帮扶工作组,后期又增派机关有关司局负责人前往武汉,加强力量。

辛鸣认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那些驰援湖北的党员干部、企业职工、普通市民身上,看到了强大的制度组织能力。

在交通运输部支持帮助下,生态环境部组织北京、天津、湖南、江苏等地调运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设施驰援。

2月26日,生态环境部增派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主要负责人等人抵达武汉,增强现场指导帮扶工作组力量。

全国多家环保单位,积极响应生态环境部门的感召,为湖北省援助了大批的医废应急处置设备,及时弥补了应急能力的不足。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仍有一批医废处置专业人员化身“最美逆行者”,疫情不退人不撤。

及时回应公众关切。从2月起,生态环境部开始对外发布医疗废物处置情况。伴随疫情发展,3月6日起,每三天发布一次全国医疗废物污水处理和空气监测最新情况,避免了公众恐慌。

50岁的李先生原本是深圳一家节能服务上市公司的老总,主动联系承担雷神山医院建设任务的某建筑公司,提出建议在雷神山医院就地建立物理消毒以及医疗废物焚烧设施。他的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用,并邀请他帮忙提供这样一套设施,于是他四处托亲拜友寻找配套设备,最终,湖南的一家公司联系他表示愿意捐赠一套焚烧炉,他考虑委派员工不一定能做好协调调度,于是驱车16小时,从深圳来到了武汉,到雷神山当了一名志愿者。

正是得益于这些逆行而上的志愿者,雷神山医院虽然收治了一千多名重症病人,但是医疗废弃物处置工作高效顺畅,每日所产生的医疗废弃物能够做到就地处理,“日产日清”。

“这次疫情中的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充分发挥了我们的政治优势,体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理念。”辛鸣说,“在这场疫情大考中,从一线的环卫工人到星夜驰援的志愿者;从线上答疑的专家到无偿捐献的环保企业老总,无一不是为了那份信念:让火和热把瘟疫带走,让人民康复,让百业复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