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MIT”清华大学建立的“国际创业者网络”打印
发布时间:2018-06-06来源:日本福布斯
“不遵守知识产权的盗版大国,没有思想自由的独裁国家”――不少外国人仍认为中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实则,如今中国的生态系统越来越趋于完整,势头猛追美国硅谷。中国如何实现的这一转变?我们从“中国的MIT”清华大学窥探其秘密。
目前,中国的创新已引发了世界的关注。以前只关注美国商业模式的日本企业,也开始争先学习起中国的模式。比如,日本独角兽企业Mercari,它的员工培训内容就包括安排职员赴中国考察学习。
没有思想自由的独裁国家不可能创新。在几年前,大部分人还这么评价中国。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细数其中各种原因,当然不能漏掉金融这一元素。
和美国一样,中国有众多的创投机构来支持新兴企业的发展。共享单车的代表——摩拜单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截止去年6月,摩拜单车的E轮投资获得了腾讯、富士康以及各种创投企业的投资,累计达10亿美金。今年4月份,它被配送领域的大公司美团点评收购,并完成了退出。
支持创业的“学校企业”
中国的创投金融怎样支持创新?我们访问了中国资深的投资公司启迪控股的常务副总裁陈鸿波和旗下创投公司启迪之星的投资总经理刘博。
启迪控股是清华大学的“校办企业”,总资产达2000亿元(约3兆4000亿日元)。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中国的大学开始设立自己的公司。启迪控股的前身为kaiyun开云体育APP应用下载发展中心,成立于1994年,是许多清华大学企业的聚集地。2004年正式更名为启迪控股。
陈鸿波称:“当初设立校办企业是为了赚取经费,其主流是利用大学的技术,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不过到了00年代,校办企业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它们开始支持和促进中国的创新发展。”
目前,清华大学旗下的控股公司清华控股,除了启迪控股之外,还有半导体领域的大公司紫光集团、信息能源技术领域的同方股份在旗下。
现在启迪控股的主要任务已不再是为大学赚钱,而是用民间资金来培养高科技企业,同时肩负企业孵化的职能。在创业初期和稳定期,经营者所需要的资源是不同的。有时还需按照不同的创业阶段,选拔不同的、最合适的经营者。因此,启迪控股还致力于为年轻人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
中国的创投如此诞生。但刘博指出:“创投数量有限,在1995年只有10家,2000年100家,2005年500家。让其剧增的,是2014年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公布。”
法律颁布之后,创投成为了国际游资的新利润源,导致国际游资蜂拥而至。正好这一时期,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手机支付和共享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创投很赚钱。因此,创投机构迅速增加,2017年末达约23000家。投资额也由2013年的400亿元,剧增到2017年的2000多亿元。
中国已经完成建立与硅谷一模一样的创投金融,然而刘博认为尚未成熟。投资机构的增加,导致小规模的基金活力不足,再加上,政府的IPO(首次公开募股)限制,所以在越来越多场合上,企业宁愿选择被大企业收购,而不选择上市。
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中国风险企业的兴隆是既定的事实。刘博如上述指出,与中国相比,日本过于保守,不喜欢同中国企业协作。日本企业因为担心技术外流而变的非常慎重,但刘博说:“如果容易被模仿,那就不算是技术。相反,不能容易模仿的,在其他公司努力追赶自己的时候还再向前进步的,才叫技术。”
陈鸿波则认为,中日协作有很大的可能性。启迪控股正为需要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和需要日本技术的中国企业搭建平台,促进双方的合作。启迪控股于今年3月底在东京举办了中日企业创新交流会“TusLink”,目前还考虑在日本开设据点以及对日本企业进行投资。